|
|
|
省文保單位羅源中房旗桿林“脫胎換骨”重建后的羅源中房旗桿林。 福州晚報記者鄭瑞陽通訊員洪穎肖丹文/攝。 36根木質旗桿柱巍然挺立,與18對歷經百年風雨的旗桿碑一起,矗立在羅源縣中坊鎮林家足堂前。 這是修復后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--中房旗桿林,也是全省保存最完整、旗桿碑最多的旗桿林。 鎮村之寶“脫胎換骨” 前天,羅源縣中坊鎮林家村舉行旗桿林修復儀式。 當天,這里格外熱鬧,彩旗飄揚得到處都是,鄉賢還約好回家與鄉親們一起參觀這片“鎮村之寶”--旗桿林。 記者看到,林家殿前矗立著36根木質旗桿柱和18對青黑相間的旗桿碑,氣勢恢宏。 每個旗桿碑由兩塊相同的碑組成,彼此相對,相距幾十厘米。 碑上刻有名字、頭銜和時間,兩塊石頭與旗桿呈中性。 “當時還是一根木制旗桿,現在真的修復了。 再過一段時間,木頭的顏色會更老,這片旗桿林也會更接近原汁原味的歷史。 “。 林家村老年社長林定成說。 據了解,旗桿碑又稱石板,是中國古代科舉成名的一種形式。 只有當你是讀書的太監,你才有資格享受這一榮譽。 根據當時的規定,高中生可以接受中央、政府和國家的旗幟,也可以豎立在祠堂、祠堂、政府的前院。 林定成介紹,這根旗桿是明清時期村里18人搭起的(每人兩根旗桿),第一根立在明朝萬歷年間。 不過,旗桿是木制品,早在解放初就腐爛折斷,只剩下幾塊腐木留在林家殿收藏,而旗桿碑上雕刻的圖案和文字至今依稀可辨。 今年5月,在各級文保部門的支持下,旗桿林重建重建。 這些高89米的旗桿由相關設計院設計制造,經省文物局審批后重新豎立。 “。 林定成說。 林氏宗祠做足了“文章” 為了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村里深厚的文化底蘊,林家祠堂還進行了文化加工,在內外墻上做了足夠的“文章”:定制的精美石板上刻著18居人、進士的生平介紹,貼在外墻上;村民們保存下來的珍貴的“家書”--一件清代光緒時期的科舉卷宗刻在石板上,立在內墻上。 清代學者林士基的“洛川賦”也上了墻。 據了解,始建于明代洪武六年的林氏宗祠是《十一寺》之一,共有文化牌匾、軍事牌匾等36塊牌匾。 “我們村有旗桿林、林家祠堂等10多處名勝古跡,還有10多處明清古民居。 村里想利用這些資源發展鄉村旅游,但首先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遺產。 “。 林定成說,近年來,為了讓全村形成文物保護意識,村里整理了原來擺放在祠堂里的家譜,精選精華印制成書,發放到各家各戶;對于愿意修繕明清破損房屋的居民,全村無償提供木材。 |